1981
Moto Guzzi V50 Monza
尋找八十年代青春的印記

 
21 May 2020
製作:Doody / Dave
資深電單車發燒友Doody兄一向鐘情橫向V2機器的Moto Guzzi電單車。為了尋找年輕時的青春回憶,他從英國入口一臺1981年的V50 Monza,然後進行修復。經過一年時間,等零件、噴油、翻新、驗車和打稅等工序,呢部成人模型終於完成製作,可以在香港四圍走,重溫八十年代走過的路,尋找屬於自己的青春印記。

Moto Guzzi V50 小檔案

1976 - 對應七十年代石油危機,採用較細機器的V50在德國科隆車展登場。
1977 - 市販版V50正式上架,以當時標準,車體細小,座位又低,大受車迷歡迎。
1979 - 隨著Moto Guzzi自動化廠房投入生產,V50進入第二代Mark II進化。
1980 - 車廠推出第三代Mark III V50,馬力輕微增長了3匹。
1981 - 推出賽道Monza版,加大潤滑油池容量至2.5升,生氣口34.5mm,死氣口30.5mm,並把化油器直徑加大至28mm。車頭有擾流風擋,死氣喉也向上揚以提升傾斜極限。
1982 - 廠方推出巡航型V50C和兩用車款V50 Trail Bike
1989 - 正式為V50機器畫上句號。


古董車當然要執,把問題逐一解決,是過程也是樂趣。


以前的電單車體積比較大,所以極速高達172km/h的V50,車身細小,軸距只有1397mm。再加上790mm座位和跑車式低把手,充滿運動感和趣味性。


直徑只有35mm的套管避震前叉,採用氣壓輔助預載的設計。即使以今天的標準,感覺仍然十分舒適。以一臺街車來說,應付日常都市道路環境完全OK。



更換原裝零件及配件,重新噴油是指定動作。金錢、時間、耐性,缺一不可。


現今V7的引擎壓縮比只有9.6:1,但當年的V50,壓縮比已高達10.4:1,再加上高性能化油器設計,跑四份一英里只需14.3秒,極速高達172km/h相當進取。


V50馬力只有45hp,扭力4.28kg-m,交足功課。座姿充滿運動感覺。一對分離式跑車轉向把手,讓駕駛者可以自然地伏在油缸上。風擋面積和表現都相當實用。


忠於自己,不隨波逐流,自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。


錶板警示燈、左右掣盒,引擎運轉時那份輕微左右震盪,行化油器那份稍有延慢的油門響應性,再加上古董車那份排氣聲浪,都帶出那些年raw的感覺。


論操控,舊車的操控當然不及新車。現在Moto Guzzi的V7出到第三代,已經盡善盡美。但V50那份扎實感和過彎時的循跡表現,仍然令人收貨。


舊車的排氣聲浪,自有其獨特韻味,新車恕未能提供。


軸傳動,單碟乾式離合器,是台日電單單少有提供的選擇。轉波要得心應手需要時間摸熟它的脾性,這便是趣味之處。搞得掂的話,便會覺得新車冇味。


V50 Monza的煞車系統採用聯動設計,在當年屬於先驅設計。扣右牛角,只有左前卡鉗介入。踩腳制動,便會尾碟和右前碟一起介入。



由於頭碟直徑只有260mm,尾碟直徑只有235mm,制動力講真唔係勁,要一隻手指收停部車亦都唔可能。駕駛古董車的手法都係保守一點較好。



Moto Guzzi V50 Monza 規格表
引擎 四衝風冷 橫向佈置OHV兩活瓣90度V2汽缸
缸徑 x 衝程 74.0 mm x 57.0 mm
壓縮比 10.4 : 1
總排氣量 490cc

最高馬力 45hp / 7,500rpm
最大扭力 4.28kg-m / 4,800rpm
車架形式 雙搖籃鋼管車架
傳動系統 乾式單片5前速軸傳動
燃油供應 2 x 28mm Dell Orto化油器

前懸掛 35mm套管前叉,氣壓式預載調較
後懸掛 雙筒式,預載調較
輪胎(前) 3.25-18
輪胎(後) 3.50-18

前掣動 260mm雙碟煞,聯動系統
後掣動 235mm煞車碟,聯動系統
軸距 1397mm
座高 790mm

乾重 158kg
油缸容量 16.5公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