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amaha中量級跑車皇YZF-R6久久未有新品面世,所以2017有新款上架,香港電單車發燒友Henry哥又豈會放過?不過旅行大過天,玩完回港先拿車:)開箱當日,一如既往邀請了老友和家人們一起見證新玩具到手的歡樂時光。 新車外型追隨現款YZF-R1的臉譜而製作,破風力高,LED指揮燈用置於後鏡殼內,進一步減低風阻。新R6是歷代R6之中,風阻最低的一款。多功能錶板的設計概念來自YZF-R1,可以實時監察Traction control和ABS的情況。車鼻導風位置的設計則參照M1風格,兩側各有一條有如刀刃的LED位置燈,令到新R6不怒而威,燈前隊住你尾,未開車已經惡過人。 |
|
現今高性能跑車的車身滿佈電子科技。YZF-R6是當年少數車款獲配備YCC-T (Yamaha
Chip-Controlled Throttle)和YCC-I (Yamaha Chip-Controlled
Intake)進氣技術的跑車,2017新車更獲配備QSS快速轉波Quick Shift
System和TCS循跡系統Traction Control system。一如其他先進車款的traction
contorl功能,駕駛者可以在把手改變系統的設定。 但Henry哥最關心的是新車的油門反應。因為他比較喜歡攻彎,之前的R1-M在山路上因馬力太猛,油門太敏感,有龍遊淺水的感覺,未能盡興。所以對新款R6抱有期望。 |
果然,新款R6沒有令Henry哥失望。由於馬力較小,扭力也偏向高轉出現,所以在山路上可以較盡情地扭動油門。再加上新車的油門阻力較輕,令人可以更輕鬆地調整油門角度而不會疲累。 新車友可能不太清楚YCC-T和YCC-I 。當油門開啟的角度和引擎轉數符合預設的要求時,R6進氣導管的有效長度便會減少,令短衝程高轉引擎呼吸更暢順,自然可以提升馬力輸出。YCC-I技術穩定,構件輕巧耐用,車主不用定期維修,系統操作時騎士也不會知道。YZF-R6結合YCC-T和YCC-I兩項技術和修改供油程式之後,再改良風盒和進氣口設計,減低進氣的阻力,峰值馬力和扭力達到每公升排氣量能做出200ps的效率! |
為了令駕駛姿勢更適合高速攻彎,新R6的油缸、座位和副車架都是全新設計,副車架採用輕量化的鎂合金制作,並以CF
Die-cast吸壓式方法來鑄做。座高仍是850mm,但座墊微向前傾。副車架前方收窄了20mm,有助駕駛者攻彎時搬動身體,也可以伏得更低更貼,減低風阻。整個座姿都是把駕駛者倒向車頭方向,強調高速過彎。 經過實車體驗之後,Herny哥完全收貨。新R6和R1M兩架車都一樣咁好彎,但新R6更輕盈更易操控,主要是操控油門時不需要小心奕奕,玩得更盡情。 |
新車的TCS循跡系統Traction Control
system設有六級調較,適合不同駕駛技術或場合的需要。神級車手更可以選擇關閉TCS。Yamaha表示TCS介入時相當聰明,駕駛者不會感到有不自然的感覺,traction
control因為可以減少尾胎打滑空轉的機會,令尾胎壽命更長。至於來自R1的QSS快速轉波Quick Shift
System,YZF-R6所配備的只是單向功能,可以全開油門踢上高波唔使縮油,但拖波退檔時還是要用極力子。 在山路上不時有山水流出,明明是乾地卻有濕地交替出現。TCS便幫到手,車手不需要調節過彎的手法,讓Traction control出手幫你一把,不用擔心馬力過大而跣胎。 |
新R6的頭叉直徑由41mm增加至43mm,同樣是R1的KYB倒叉,令新車在制動和轉向時,車體更穩定,頭擔賣相也更雄壯。尾避震也是全新設計,同樣來自KYB。制動部門也起用新成員。320mm直徑雙頭碟配鋁合金對向四活塞制動卡鉗,雖然不是頂級貨色,但制動力應該沒有人會說不夠用。 2017 R6有六段traction調較,設定在中間巳經相當夠用。騎士既能感覺到系統介入幫手減低動力,但介入過程溫和而恰到好處,不會有粗暴cut油或過敏干擾的感覺。直路不是最好爆的跑車,但過彎速度卻進一步提高。無論是訓身盡劈或是急煞收車,頭尾兩條輪胎的安定和回饋感,讓駕駛者充滿信心。只要眼望著出口,R6便乖巧地朝著你要的方向前進。雖然新車並未裝有轉向釘把,但即使出彎時油門開得過猛,頭擔變輕其至有輕微發抖時,整體感覺仍然受控,一切仍在掌握之中。 |
拍攝當日,Henry哥特意找來好友超哥幫忙 新舊兩款R6同場現身,認真唔話得! 雙人拍住拖入彎,默契十足。 新款R6多了很多電子設備,讓不同駕駛技術的人, 都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設定,也更安全好玩。 Click to see Extra Photos!! Click to see Extra Photos!! |